<track id="gca8w"></track>
      1. 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查看詳情

        “出圈”的國風正在完成沉淀和篩選

        來源: 文匯報   日期:2022-03-04 12:54:39  責編:娟子 劉玉輝 
        分享:
           2020央視春晚上驚艷眾人的《晨光曲》,來自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選段,演員們穿著旗袍,以蒲扇為道具,舞出國風

          國風“出圈”,已悄然成為一種文化事實。在經歷從綜藝到晚會等舞臺藝術的傳遞之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已經開始深入到文旅融合這一領域的相關命題。

          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走向世界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并不是“照著講”,而是“接著講”,是以當代中國精神、中國經驗為指引,講述中國故事,向世界傳達中國理念,并創造性地轉化出新的當代文化內涵,不斷地在更高維度完成創新性發展。

          在虎年的正月里,國風主題、元素在不經意間已成為各類晚會的標配。從傳統的除夕央視春晚到央視元宵晚會、B站元宵晚會《上元千燈會》,《憶江南》《只此青綠》《鰲山小絕》《正月十五鬧花燈》等不同風格類型的優秀傳統文化類節目接連全網刷屏,并被廣大青少年追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特別是如何和大眾文化相結合,一直是擺在我國文化領域的一道當代歷史命題。從2016年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伊始,到2017年、2018年,《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傳統文化類綜藝既實現了收視率和口碑雙豐收,也形成了圍繞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眾多全國性話題并延續至今。不同于以往那些從國外引進、投入巨大,由流量明星壓陣且片面強調視覺效果、戲劇沖突、氣氛緊張的一般綜藝樣貌,文化類綜藝被一致褒獎為我國綜藝模式的“清流”,我國的綜藝模式也在經歷了歐洲模式、韓國模式之后完成了一定程度的模式創新。

          可以看到,近年來,傳統文化類節目形態已經發展出了自身獨特的模式和特色。無論是以央視為代表的傳統廣電體系,還是以B站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興媒介,都通過晚會、綜藝等綜合性藝術形態生動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贏得了收視率、點擊率,在口碑、商業上叫好又叫座,也成為了凝結不同地域、圈層的廣大青少年的最大文化公約數。央視春晚的《憶江南》《只此青綠》打破了過去公眾層面對傳統文化類舞臺藝術過于陽春白雪、不接地氣的刻板印象。此前,《只此青綠》就已在B站跨年晚會播出,并引發廣大青少年對于美輪美奐的傳統舞蹈的熱烈討論。這些節目以音舞詩畫為抓手,追求還原藝術性本身,不再強調流量和戲劇性,而是借助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興媒介的技術紅利,大膽調用XR技術、全息掃描、CG技術等新興媒介形態的前沿科技,扎扎實實地深入到音舞詩畫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肌理,一板一眼地復刻了千年風韻。

          即便是相對傳統形態的央視元宵晚會,也將過去看似枯燥且只屬于中老年群體的傳統戲曲進行了極具開創性的嘗試,而B站元宵晚會《上元千燈會》,更是以影視化的手法重現了《將相和》《春秋筆》《定軍山》《鎖麟囊》《打龍袍》等經典國粹,平衡了戲腔和硬核戲曲的比例,與當代青少年文化進行了多重意義上的有效跨界融合。包括比如由13位小朋友共同演唱《鰲山小絕》,由知名京劇演員王珮瑜和歌手阿蘭演唱《燕歸巢》,以及將昆曲與花樣滑冰相融合的《小小》等節目,都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與國潮、航天、冬奧、女足、流行歌曲等各式新潮流行文化元素有機地跨界融合。

          尤其是《上元千燈會》在戲曲名家齊聚的同時,其“華燈錦繡”“燈宵相會”“觀燈踏歌”“秉燈入夢”“提燈觀戲”“鰲山點燈”六個篇章,以極具代入感的沉浸式敘事模式,將網絡劇、網絡綜藝中的成熟類型、模式經驗納入到戶外街景的晚會空間之中,形成了具有典型當代中國經驗的藝術上的形式感、節奏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通過跨媒介、融媒界的升維式發展,并與文旅融合事業深度結合,才有可能觸達更為廣泛的青少年群體、覆蓋更為多元的文化圈層、獲得更為廣闊的文化空間,進而最終轉化為實打實的文化軟實力,更好地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

          我國晚會、綜藝等綜合性藝術形態的持續探索和創新,其背后的文化經驗即便在世界范圍來看也屈指可數。一些過往代際可能都覺得有些枯燥的文化領域,在新一代青少年當中卻依然掀起熱潮,他們不僅輕松接納并且發自內心地去關注各式各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京劇的票友圈,正越來越低齡化,不再是過去中老年群體的專屬。2021年初,UP主“邊婧婷”就帶領上海戲劇學院的416宿舍女團,通過演繹不同京劇角色唱腔在全網走紅,最終也被邀請登上了《上元千燈會》。無獨有偶,同樣來自上海的國產手機游戲《原神》,年初因發布匯聚中國戲曲元素的新游戲角色云堇,而引發了國外游戲玩家的廣泛熱議和好評。云堇演唱的戲曲《神女劈觀》PV視頻,在海外的播放量超過300萬,很多外國網友“被感動到哽咽”,甚至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都出現了翻唱經典唱段的風潮。

          毋庸置疑,國風“出圈”,已悄然成為了一種文化事實。從去年的《唐宮夜宴》《中秋奇妙游》《花好月圓會》到今年元宵佳節的《上元千燈會》,一系列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晚會、綜藝節目接連成為“破圈”的爆款,我國晚會、綜藝等綜合性藝術的類型、模式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極大豐富。這一現象顯然并非偶然,經過世紀之交影視領域20余年的市場化、產業化改革,如今我們正在進入到收獲的紅利期。晚會、綜藝等綜合性藝術形態的類型、模式的沉淀和篩選,可以通過市場化、產業化的方式完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我們正逐步為晚會、綜藝等綜合性藝術形態找到中國式原創的可持續發展路徑。而且,這樣的篩選、沉淀的價值和意義并不局限在晚會、綜藝等綜合性藝術形態,對于從影視、音樂和美術等傳統藝術門類,到網絡游戲、網絡動漫和短視頻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興文藝門類都具有著積極的、正面的示范效應,相關題材、類型和模式等都有了可橫向參照、借鑒的進化路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藉此實現跨媒介、融媒界的弘揚和傳播,這對于全面推動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地發揮文化產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包括我國的青年文化、主流文化以及二者之間的辯證、有機關系的構建,無疑都將產生長期、深遠、復雜的結構性影響。

          不僅如此,在經歷從綜藝到晚會等舞臺藝術的傳遞之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已經開始深入到文旅融合這一領域的相關命題,不同地域的文旅資源都有可能在這一全新的文化邏輯上被激活和賦能。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走向世界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并不是“照著講”,而是“接著講”,是以當代中國精神、中國經驗為指引,講述中國故事,向世界傳達中國理念,并創造性地轉化出新的當代文化內涵,不斷地在更高維度完成創新性發展。在此基礎上,我們看到的是迪士尼、環球之外的中國本土IP主題樂園的遼闊空間和潛在文化勢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在新時代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生活消費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生活消費網。如轉載,須注明“來源:中國生活消費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生活消費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中國生活消費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中國生活消費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措施。

        4. 中國生活消費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 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5. 基于技術和不可預見的原因而導致的服務中斷,或者因用戶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損失,中國生活消費網不負責任。

        6.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zgshxfw@126.com 手機:13910910492(含微信)QQ:1176602562

        相關文章

        • 《麻花特開心》 讓觀眾笑,并且擁有獲得感

             隨著中國綜藝行業的發展,近些年來綜藝類型愈加細分。加之互聯網技術的加持,越來越多的綜藝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有參與感的同時,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知識的獲取?!堵榛ㄌ亻_心》便是這樣一檔順勢而出的喜劇綜藝,它是優酷和開心麻花社團的合作產品。當戲劇舞臺上的演員進入綜藝場域,他們碰撞出的巧思和火花成了中國綜藝演進中的一環。 戲劇演員參加綜藝是時勢所趨也是必然   團綜這個綜藝形式是近兩年才產生的,它從競演綜藝衍生,到《麻花特開心》這里,則是順應這波浪潮的再創新。  ... [閱讀]

        • 2022年北京廣播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語言類節目單出爐

             春節將至,2022年北京廣播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日前進行了錄制。歷年來,語言類節目一直是北京臺春晚的重頭戲,頗受觀眾喜愛,今年的北京臺春晚同樣集結了喜劇界的“最強陣容”。   今年北京臺春晚的語言類節目呈現出了合家歡的觀看氛圍,實力演技派演員田雨攜手網絡喜劇紅人辣目洋子,還有許君聰、何歡、泰維等喜劇人,合力將職場人的一次聚會,變成幾代人關于春晚的回憶。同樣走回憶路線的還有大家熟悉的馮鞏,1987年,馮鞏和老搭檔劉偉的相聲作品《巧對影聯》,成就... [閱讀]

        • 歲末年初有部黑馬網劇《愛很美味》愛和美味不可辜負

             歲末年初有部黑馬網劇《愛很美味》,悄無聲息地在豆瓣沖到評分8.2。該劇導演是中國臺灣80后導演陳正道,他執導過劇情片《催眠大師》和懸疑片《秘密訪客》,得過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獎。從小學美術的陳正道影像風格華麗而清新,情節設置精巧,在文藝與商業之間掌握著恰到好處的平衡。   光看劇名便能大致猜到,這部劇將愛情與美食做了類比。張含韻是三個好閨蜜中的顏值擔當,因為過敏體質從小挑食,談起戀愛來也是精挑細選,卻還是選了個渣男,離婚后重返職場;王菊本色出演從小好強的知名視... [閱讀]

        • 2021年主流文藝精品:大眾審美契合時代精神

             剛剛過去的2021年,廣大文藝工作者與黨同心同德、與人民同向同行,堅持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創作出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優秀文藝作品,塑造了一大批經典藝術形象?;仡?021年,哪些文藝精品曾帶給你感動與力量,哪些藝術形象曾讓你念念不忘,哪些節目或作品曾讓你陷入思考,哪些聲音或畫面曾讓你眼前一亮,也許每個人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但是不斷涌現的精品力作總有一些會吸引你、感染你、打動你,并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你。 文藝精品聚人心、暖民心、強信心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