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過去的元旦假期,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和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寧波老外灘”的人流如織。在老外灘深處,一幢百年老宅“李宅”是很多年輕人駐足的地方,它的大門口掛著“入戲·老外灘”的大標識。
每當夜幕降臨,寧波城的古建老宅大多“入睡”時,這座百年李宅才剛剛“蘇醒”。在這幢百年李宅里,上演了一場場沉浸式的好戲,比如《入戲·老外灘》。戲開演至今已1年有余,給這幢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左右的老宅引流達3萬人次。
一幢閑置老宅一場戲,這是寧波為點亮“夜經濟”開辟的新賽道。寧波很多老宅院、街區、藝術館皆有“戲”,正是這些沒有“圍墻”的新型演藝空間,激活了這座城市入夜后的活力與生態,今夜,我們“入戲”老外灘。
既是觀眾也是演員
李宅,白墻黛瓦,四合院落,三重馬頭墻高聳,看上去跟普通的江南民居古建并無太多區別。
我們邁過李宅高高的青石門檻,沿著圍廊沒走幾步,就來到了換裝區。更換年代裝是“入戲”的第一步,劇場準備了滿滿兩架子的民國風戲服,男生長衫,女生長裙。我們在工作人員手中選取“廚房線”“少爺線”“閨房線”三條劇情線中的一條,換上符合人物身份的著裝。
換完裝,來到等候大廳,看見兩扇嵌入墻體的紅漆大門緊鎖。“一會劇中人引你們從這里推門而入,就正式入戲了!”工作人員囑咐道。
這會兒,我們來之前惡補的李宅功課開始在腦海中翻涌:李宅是清末著名商人李云書的舊宅,他叱咤商界,設立四明銀行,官拜四品。歷經數代后,豪門大院破敗閑置,在老外灘開發時,它與多幢特色老建筑一起被保護了起來。直到前年10月1日,這部《入戲·老外灘》在同步改造后的李宅開演,才重新開啟了這扇“紅漆大門”。
“失禮失禮,諸位久等了……”一聲聲敞亮的招呼,打斷了我們的思緒,劇中人出現在眼前,邀請我們入戲。
根據各自選擇的劇情線,觀眾被引導到不同的場景中。我們選的是廚房線,跟著彎腰笑呵呵的牛叔來到李家后廚,明天是李家大小姐李云佩的大喜之日,廚房早已忙活開了。灶臺、炊具一應俱全,我們系上圍裙,搓制寧波特色小吃“龍鳳金團”。這時,李云佩突然闖入后廚求助……
幫還是不幫?怎么幫?我們這群人展開了激烈討論,劇情的走向交到我們手中。此時我們是觀眾,也是劇中演員。
我們一步步推著劇情走,廚房、大廳、小院等每處都按劇情需要實景陳設。演出環境既不能出戲,又要運用現代舞臺技術,這是老宅“入戲”最難的部分,據介紹,僅李宅的改造工程就投入500多萬元,花費了3個多月時間。當我們身臨其中才真正感受到改造的巧妙構思:在小院子里,升降臺在身旁緩緩升起,二樓的整排窗戶秒變大幕,四周還下起了雨幕,燈光、舞美、投影環繞,沉浸感十足。
觀眾和演員一起演出《入戲·老外灘》?!D片由寧波市演藝集團提供
跟著年輕人“追劇”
此刻,李宅小院正上演李云佩與李家養子二少爺的對手戲,兩人回憶起青梅竹馬的點滴,聊了許久,只是二少爺欲言又止。
“說了,但沒完全說!”二少爺突然來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臺詞“告白”,戳中了很多觀眾的神經。
“這句臺詞跟上次不一樣,改得好!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90后觀眾李雪就站在我們身邊,她小聲地跟同伴解說道。作為第3次入戲老外灘的“忠粉”,她最熟悉劇情走向,可她依然覺得每次玩都有新鮮感。“不同的觀眾,有不同的驚喜,像剛剛這兩句話就是網紅語,會玩的人,都懂!”
李雪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場演到男主人公孫少爺摔門而出的情節時,有年輕觀眾跳出來搞怪,大聲喊道:“孫少爺,別走,把我帶走吧!”引得哄堂大笑,演員隨機應變,直接改了臺詞回應道:“今天我來了,就得帶走一個。就你,跟我走!”
“細細想,這更符合孫少爺飛揚跋扈的人物設定,增強了互動性,演員與觀眾的碰撞讓劇情更完整合理。”李雪說起入戲,滔滔不絕。
李雪在入戲老外灘之前,基本不看話劇。最初,她是被《入戲·老外灘》年代感十足的門票所吸引,老牛皮紙,印章圖騰,本身就是一個可收藏的文創品。慢慢入戲后,她找到了一種參與其中的沉浸式快感。“你看到演員的每一次蹙眉,看到他們的每一抹微笑、緊張、動怒、開心,所有的情緒都在距離你不到兩米處發生,有一次,演員的兩滴淚甚至甩到了我臉上,相當震撼!”
“真會玩!”我們感慨道。沉浸式體驗火爆的背后,是社會消費需求的改變。對城市的夜經濟而言,年輕人是最重要的消費群體,也是構成夜經濟市場的消費主力。像我們參與的這場《入戲·老外灘》,現場近百位觀眾中年輕的面孔占了80%以上,這些年輕群體的需求便成為沉浸式項目打造的重要參考點,既要“吃喝玩樂,沉浸其中”,更要“目之所及,皆是難忘”,《入戲·老外灘》就這樣走進了一群年輕人的追劇清單里。
推動劇團劇場創新
近兩個小時的《入戲·老外灘》漸入尾聲,我們和其他兩條劇情線的觀眾一起,齊刷刷匯集到院子里,共同將劇中人的愛恨情仇推向高潮。
燈光、舞美、投影,轉眼間,我們所站立的李宅小院變成了盛大的十里紅妝送嫁現場,四周墻面屏幕高起,像一部老電影切換畫面,真實的歷史與此刻的故事在我們眼前重疊,我們仿佛“看”見了李家此后的幾十年……故事散場,我們站在李宅小院里,看光影退去,老宅恢復原本面貌,和我們一起留下來的還有骨灰級“觀眾”小章,這位90后是這臺戲創作團隊的一員,一年入戲200余場。
“這里的設備完全可以承擔一個專業小劇場黑匣子的功能,場景變化多樣。”小章說,這也是《入戲·老外灘》設計之初,特意給李宅留下的多元空間。
“明天,這里就將變成民國的老戲園子,上演沉浸式甬劇《入戲·雷雨》。”小章邊說邊比劃著,這邊是雷雨主場景廳堂,雨幕下來,伸手可觸雨滴;那邊會有一人坐著拉大提琴,現場伴奏……我們在腦海中腦補著畫面,多種藝術元素都因為這個特殊的李宅劇場而交織在一起,也讓這部寧波甬劇的經典之作悄然變身。
“像我,以前絕不看戲曲,卻被這場《入戲·雷雨》圈粉了!”小章說,也讓我們對這部“新戲”多了幾分期待。
《切西婭》劇組和觀眾留影。
時間軸再往前推,李宅剛剛上演過另一部沉浸式懸疑戲劇《切西婭》,一邊看劇一邊還能自己上臺搜集證據,可謂驚心動魄。小章細數下來,一座李宅,至今已有十幾部沉浸劇輪番上演,將多元的藝術品類融入這幢老宅中,傳統劇目實現創新和突破,新晉劇目更加潮流,更加貼近市場,豐富著老外灘的夜生活,也讓劇團劇場找到了創新方向。
走出劇場,我們看到在《入戲·老外灘》中飾演二少爺隨從的朱棟,他仍被幾名觀眾圍著探討劇本。這位90后演員在2017年加入寧波市話劇團,用他自己的話說,演《入戲·老外灘》前,從來沒有跟觀眾這么近。“以前只要把臺詞和表演完成好,現在卻要去接觀眾的梗,隨機應變,這對我們演員是一種挑戰,何嘗不是我們演員的新表演方向呢?”朱棟說。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生活消費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生活消費網。如轉載,須注明“來源:中國生活消費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生活消費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中國生活消費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中國生活消費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措施。
4. 中國生活消費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 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5. 基于技術和不可預見的原因而導致的服務中斷,或者因用戶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損失,中國生活消費網不負責任。
6.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zgshxfw@126.com 手機:13910910492(含微信)QQ:1176602562
日前,國內首位“宋韻文化推廣虛擬人”谷小雨亮相宋韻文化節開幕暨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開館儀式,并擔任主持人。據了解,谷小雨已作為AI虛擬導覽員“常駐”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為來訪游客互動講解暢聊德壽宮歷史文化,傳頌經典宋詞,同時也能指引展廳內的路線導覽。 德壽宮遺址是南宋臨安城內一處重要的宮苑遺址,是江南園林的集大成作,而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依托遺址原址,以遺址本體及出土物品的保護、研究、收藏和展示為主,同時展示南... [閱讀]
新華社拉薩10月8日電(記者春拉、黃耀漫)記者8日從西藏自治區召開的“西藏這十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宮古籍文獻保護利用項目自2018年底啟動以來,各項保護利用工作穩步推進,截至目前已完成超千萬葉珍貴古籍文獻的普查登記工作。 據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局長曲珍介紹,截至目前,西藏已編制完成布達拉宮古籍文獻(貝葉經)保護利用項目總體規劃(2019-2028年),完成庫房藏3499函49000余冊1230余萬葉、殿堂藏4739函古籍... [閱讀]
7月9日,2022年“桂花杯”廣西(南寧)-臺灣(花蓮)彈弓交流賽以線上方式,分別在廣西民族博物館民族村和臺灣花蓮縣德興運動場同步進行。 活動吸引兩岸彈弓愛好者的積極參與,廣西報名人數超過100人,臺灣報名人數近100人。兩地各選拔8名選手組成團隊,在線上逐個競賽。經過激烈角逐,最終廣西南寧隊以111分成績獲得冠軍,臺灣花蓮隊以75分成績獲得亞軍。 本次活動由廣西桂臺經貿文化交流協會指導,廣西民俗文化協會、臺灣花蓮縣海峽兩岸少... [閱讀]
新華社上海7月1日電(記者孫麗萍、張夢潔)“前兩天上海雨后出現了絢麗的雙彩虹……我覺得用它來形容我們文化從業者當下的心情最為恰當。”7月1日上海開放博物館、美術館等首批文化場館,一早就在門口迎接觀眾到來的浦東美術館董事長李旻坤感嘆“此刻很幸福”。 矗立在黃浦江畔的浦東美術館,是上海知名藝術地標。1日上午10點,7歲男孩李崇一在奶奶陪伴下走進浦東美術館一樓大廳。守候已久的李旻坤上前歡迎第...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