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gca8w"></track>
      1. 當前位置: 首頁  >> 財經  >> 數字經濟  >> 查看詳情

        數字經濟報告媒體專場研討會在京召開

        來源: 中國生活消費網  日期:2021-09-18 15:11:52  責編:劉玉輝 
        分享:
           社會,是人類因自我生存與發展需要而集結起來的組織。社會的凝聚,將個體的人與其他人結成彼此關聯的關系體,處在這一關系圈層中,人與人之間又因自身的不足開始與其他人有了互動,隨之產生交換,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一定的往來聯結,有了合作的可能……于是,物質生產因此而一步步向前發展,社會文明由此而被締造,
           作為人類社會最古老的社會現象之一,交換幾乎伴隨著人類社會誕生及發展的每一階段,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的所有行為都可以歸結為一種交換行為。交換,就是你來我往的過程中達成的彼此互換。在人類的早期,限于自身條件的不足,為了達成生存和繁衍的目標,他們完成最早的與自然界的交換——從大自然中獲取生存的物質,發現生命的奧妙,探索發展的規律。再后來,隨著人類思維活動的活躍而逐漸總結出勞動生產的技巧,漸漸開始有了古老的農業勞動,憑借著辛勤的勞作,人們不但有了維系生命的食糧,甚至慢慢的還可以有剩余的物品用來跟他人進行交換,獲得自己沒有卻希望得到的其他物品。一種古老的經濟活動形式終于在人類社會中逐漸開展起來,這就是易貨??梢哉f,是易貨讓人與人的關系有了資本交換的最原始的定義,盡管那時交換雙方的物品還不能稱為嚴格意義上的資本。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簡簡單單的交換,一下就打通了人類社會維持應有秩序的“任督二脈”,可用資源順暢流通起來,沒有中間的等價物,只要我(你)有,只要你(我)需要,我們就能那任何物品來進行交換,也毋須誰來規定物品的價格,毋須誰來監督買賣的公平,因為交換雙方的成功與否公正與否,全憑供需雙方的意愿,只要能各取所需達成雙贏,就算成交。
           交換,催生出人類社會的文明之花,而易貨之交換,則是迄今為止最貼合自然界所有生命物種原生態的交換方式。何以如此說呢?我們知道,“物”是人類追求的本質。人類自誕生時起,就在逐漸適應自然和認識自然的過程中,通過與空氣、土壤、水、動植物等資源的交換獲取生存的物質,并因此而逐漸擁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勞動力。其實不只是人類,花草因為與陽光的交換而被滋養,因于雨露的交換而被灌溉;動物因于森林的交換而有食糧,因于山洞的交換而能棲身;地球因于太陽的交換而有了陽光,因于大氣層的交換而被保護,等等。這些各種各樣的自然物種的持續存在,無不是因為這種最簡單的“物物交換”的方式而被完成。不僅如此,這些自然界里的“交換智慧”從來都是章法明確、需求有度的,這就像花草吸收水分從來都適可就止,水多就會溺亡;春生、秋收、夏暖、冬涼,一季三個月,再舒適的季節也不會沒完沒了,因為每個季節都有相應的作用,等等。自然節氣都懂得應時而作,花草樹木都明白取用有度,這就是生命的本態,沒有后天的刻意,只有順應生命規律的自然而然。這時我們再看易貨交換,一切交換的出發點都已有了需要的方向,需要被滿足交換就會停止,這正貼合了取用有度、供需平衡的生態法則。再說回到人類社會,她的生態化應是何種狀態?大致應是,社會資源供需平衡,社會秩序運轉有序,社會民眾物盡其用需求適足,人心安定,國泰民安。
           對于資本的認識,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資本可以是金錢,可以是機器和廠房,還可以是有用的知識和想法等各種可以創生出新價值的資源要素。由于資本內涵和屬性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因此被人類越來越看重,成為財富創造和社會進步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人類社會也在因為資本的多和寡,有了差距、產生分層,形成階級的區別和地位的高低不同。當然,彼時尚在貨幣還未能全面“代言”資本之前,即使存在一些階級差別和地位區分,人類社會仍處在可以控制、尚能管理的程度。但隨著貨幣的產生,資本的作用開始被有心人刻意粉飾、過度包裝,漸漸令資本變了味道,失去它的本心,人類社會就此走向被貨幣資本操縱的不歸路。
           亞里士多德說過:“貨幣具有一身二任的功能,它既是交換中介,又是資本積累。”可見,貨幣不光是一般等價物,是商品,它還具有資本性。因為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分工的細化,剩余產品越來越豐富,使得人們慢慢地開始察覺到貨幣似乎無所不能的購買力,更何況它不僅能完成資本的再積累再擴張,甚至還可以為其帶來社會名譽、權勢地位等巨大好處,這無疑是貨幣充當“資本”角色后所能創造的豐厚增殖。
           人有獨勝于地球其他生命物種的杰出思維能力,但這亦是“雙刃劍”。原本,按照人的生態性,理應對物質資本抱以取用適度、供需平衡的心態,但因為思想活躍想法多,人就會比動植物更易產生超出自身需要的欲念,如果對這些欲念無法控制,那就是反噬其身的毒。于是我們看到,有很多人因為對金錢近乎失智的崇拜,能做出違背人性的惡毒行為,投機詐騙、泯滅良心,有些人為了金錢出賣親友、販賣親情,心甘情愿地成為金錢的奴隸。貨幣挖掘的其實不只有個人的欲念溝壑,它一樣會刺激著國家資本“胃口”的無限膨脹。資本主義強國曾經的發家史,幾乎每一部都是對貨幣資本的瘋狂追逐史,一方面他們過度消耗本國自然資源用于工業生產滿足財富創造的欲望,一方面瘋狂榨取和剝削工人的勞動力達成自身資本積累的目的,到后來,終于把掠奪他國資源作為保護自身、維持長期發展的“出路”,不惜泯滅理智文明的人性,用殖民擴張殘酷踐踏著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自然資源、市場以及勞動力,來完成他們“血淋淋的資本原始積累”目標,直到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人類社會一定程度上相對平和的局面終因“貨幣”而被擊碎,資本“主宰”人的經濟時代在戰火硝煙中降臨世界。
        必須承認,要求每個人、每個社會都能保持取用有度、供需平衡的生態性的確不易。這需要有強大的自律性和有效的制度管理。老子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但現實生活中,又有幾人能如此強大不受欲望的吸引,能時刻保持一顆恪守生命本態的心。就一個社會來說,盡管現在不停出臺各種法律條例和規定規范,但為何還收效甚微?采取律法條例的強制手段力求真正自律社會的形成,可收效甚微。歸根結底,我們無法徹底告別資本至上的“人治”社會時代。
           一般認為,“人治”即“賢人政治”,是通過執政者個人的賢明通達做到社會管理的一種治世方法。這一方法的重點在于對執政者的個人要求很高,他需要賢明清正,通徹且有管理各方的能力。簡言之,就是依靠個人主觀意志力來管理社會。然而,這些放在了以“資本至上”、唯“金錢有用”的社會大背景下,其有效力很難不被打折扣,因為時刻面對著貨幣金錢可以“買到一切”的巨大誘惑,執政者者必需有多么強大的自律性和自我監察力才能做到不偏不倚賢明通達呢?當然,我們會說還有“法治”社會,但有法可依的社會就一定會有法必依嗎?恐怕現實已經反復告訴我們,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所有法律條規依然出自人手,執法的過程也難免摻雜人的主觀意念,這樣看來,“法治”算是“人治”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或者叫做“改編版”。
           事實上,貨幣也是由人造出的。就本質看,它亦是“人治”社會的一個產物,一種工具。只是隨著它被越來越廣泛的使用,以及人們將它職能的過分強化,才讓人類社會在正常的發展軌道上越走越偏:貨幣讓社會分級且差距越來越大,讓公平和理智變得一文不值,讓自律和自覺成為被譏笑的懦弱,讓善良和正義被欲望吞噬……再回想遙遠時代里人們的物物交換,那時沒有貨幣,雖然交易的方式有些落后和鈍拙,但矛盾紛爭不多,因此而起的戰火更是沒有,人們生活安逸而滿足,社會經濟才有精力得到向前發展。
           所以,是時候向貨幣資本攪擾下的“人治”社會揮手說再見了。在人類已經基本融入21世紀的今天,一是人們已經有意識的開始審視自己對待貨幣資本的態度是否正確,開始在探索新的交換方式的道路上邁步;一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日益精進,也讓人們在試圖尋找新的治世方法的時候,有了更強大有效的科學工具。畢竟,想要終結因貨幣資本而造成的種種人類亂象,要想使整個社會有規矩、有秩序的前行,要想保證人類可用資源的充足和可持續,要想滌清貨幣金錢污染過的現實世界和人性理智,就必須首先掙脫貨幣資本操縱下的“人治”,依靠比人主觀意志更具客觀性、智能性和精準度的先進方法和有效制度,來完成社會治理方式上的一場顛覆式變革。(作者/蔡社會、馮翔)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生活消費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生活消費網。如轉載,須注明“來源:中國生活消費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生活消費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中國生活消費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中國生活消費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措施。

        4. 中國生活消費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 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5. 基于技術和不可預見的原因而導致的服務中斷,或者因用戶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損失,中國生活消費網不負責任。

        6.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zgshxfw@126.com 手機:13910910492(含微信)QQ:1176602562

        相關新聞

        • 單個金額最高達800元 海南三亞發放數字人民幣紅包

             昨日,海南三亞在官方微信號“三亞發布”上宣布,將發放1000萬元數字人民幣紅包。此次紅包發放,除了三亞居民,赴三亞旅游的數字人民幣試點城市游客也可參與。值得注意的是,單個紅包金額創出數字人民幣測試以來新高,達800元。   此次活動將通過抽簽發放約2.8萬個數字人民幣紅包,紅包金額分為200元、500元、800元三檔。中簽用戶可使用數字人民幣紅包在三亞指定線下商戶進行消費。   活動期間,中免三亞國際免稅城、三亞海旅免稅城、中服三亞國際免稅購... [閱讀]

        • “沉浸式體驗”為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尋找新“出口”

             首次亮相的《黎明覺醒》把游戲場景和玩法搬到線下,展臺變成線下生存營地; 《誅仙世界》直接將青云門“搬”到了展會現場,全景以青云門為主設計搭配;全球規模最大的虛擬現實(VR)電競國際大賽VRES開賽,吸引眾多玩家“身臨其境”……不沉浸,無體驗,這種虛擬與現實交錯而生的藝術產物,已經成為文化消費的大勢所趨。   時光往前追溯一甲子,1962年,當破產的電影導演莫頓·海里希帶著專利&ld... [閱讀]

        • 精準推動疏解整治促提升 數字化轉型助力承接升級

             “十四五”時期,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邁入新的階段。7月21日,北京市委主要領導在豐臺區大紅門地區調研時強調,要加緊業態轉型,堅定有序推動區域性批發市場全部疏解騰退,積極提升首都城市功能。如何進一步完善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常態化對接機制,統籌解決各類銜接問題和要素配置,提高疏解承接效率,高質量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已經加速提上日程。 優化產業結構 疏解成效顯著    在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日前舉辦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上,... [閱讀]

        • 數字經濟已成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我們測算了47個國家,2020年GDP下降了2.8個百分點,但這47個國家的數字經濟同比增長了3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增速比整體經濟增速要高接近6個百分點。”8月2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在2021全球數字經濟大會表示。    如中宣部副部長、中央網信辦主任、國家網信辦主任莊榮文所言,在全球經濟仍處于脆弱復蘇的背景下,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實現經濟復蘇、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舉,成為有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引擎。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