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gca8w"></track>
      1.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人工智能  >> 查看詳情

        復工復產“新基建”提速 人工智能能做什么

        來源: 中國青年報   日期:2020-06-27 15:42:42  責編:娟子 劉玉輝 
        分享:
           “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是人類的一場大災難,同時也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難得的新機遇。”在前不久舉行的第二期前沿科技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提出這樣一個觀點。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科技格外耀眼,在線教育、遠程辦公、在線醫療等新的需求和創新因素破土而出,作為“新基建”幾大板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工智能能否為疫后全球經濟復蘇開出科技良方?
            在李國杰看來,疫情期間表現較好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例如無接觸自動測體溫,疫情追蹤、摸底排查中計算機與居民的自動問答等,大多是過去有較多數據積累的應用場景,而對傳播擴散途徑檢測、病毒源頭的追溯等,由于缺少足夠多的已標注數據,效果就差一些。
            李國杰說,這次疫情中,智能產品在用戶群體中贏得了更多信任,人工智能給各行業的“賦能”作用開始顯現,人工智能應用在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方面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終身會士蔡自興則認為,人工智能在穩投資、促消費、助升級、培植經濟發展新動能、創建智能經濟新形態等方面潛力巨大,對5G基站建設、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新基建領域具有重大促進作用,還會為很多領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奠定基礎。
            “‘新基建’提速為推動人工智能發展帶來重大機遇,要不失時機地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人工智能新型基礎設施,為實現經濟轉型和升級奠定堅實基礎。”蔡自興說。但在這一過程中,被譽為人工智能“三駕馬車”——算法、算力、數據到了疲軟的時刻,深度學習在工業界還在靠大數據和大算力等勉力支撐。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山世光說:“人工智能能力的升級,必須依賴人工智能方法論的升級。”
        事實上,在人工智能應用上,公眾期待很高,然而,“理想”與“現實”還是有一定距離。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修全認為,公共人工智能算力、開放平臺、知識中心等人工智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除了助力技術落地、加速技術突破之外,也應在促進不同群體共享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改善中小企業和創業者創新條件,改進欠發達地區智能化基礎設施,才能使智能化變革走向包容發展、共享發展”。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彭思龍說:“如何讓中低端的傳統行業,以最低的代價實現智能化的升級改造,可能是未來人工智能發展非常重要的方向。”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生活消費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生活消費網。如轉載,須注明“來源:中國生活消費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生活消費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中國生活消費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中國生活消費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措施。

        4. 中國生活消費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 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5. 基于技術和不可預見的原因而導致的服務中斷,或者因用戶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損失,中國生活消費網不負責任。

        6.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zgshxfw@126.com 手機:13910910492(含微信)QQ:1176602562

        相關文章

        • 新基建新動力,RPA成為賦能企業數字化新利器

               隨著云計算、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數字化技術不斷賦能產業轉型,人們對數字基礎設施的需求更加迫切,“新基建”的提出成為破局數字化發展的重要標志。對于企業而言,“新基建”絕對不是簡單的降本增效,而是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釋放產業價值。新基建既是先進的智能科技,又是賦能智慧經濟的基礎設施,它代表了社會和企業全新的發展路徑以及生態體系,而人工智能作為新基建的核心主題之一... [閱讀]

        • 快速推進5G建設 貴州加速擁抱新基建

              “從周一到周日,白天爬塔、下隧道,夜間進行設備替換升級,全力確保通訊數據穩定流暢,這就是貴州移動5G建設者們的工作常態。”貴州移動總經理張麗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建設者們攻堅克難,快速推進5G建設。今年以來,貴州移動5G網絡已覆蓋全省88個縣(區、市),全省正式進入5G時代。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新基建是數字經濟的基礎保... [閱讀]

        • “新基建”正當其時應堅持科學思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

              近期,中央對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作出部署,有關部門和地方紛紛出臺相應舉措。“新基建”正在成為經濟建設領域的焦點之一,市場掀起一股“新基建”的熱潮,受到全社會廣泛關注。要認識到的是,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背景下,“新基建”作為新興產業,一端連接著巨大的投資與需求,另一端連接著不斷升級的消費市場,既能增強基建穩增長的傳統屬性,又可以助推創新和拓展新消費、新制造、新服務,是化解疫情不利影... [閱讀]

        • 想要推理能力比肩人類 AI先得換種學習方式

             不管是人類,還是動物,在學習大多數事物時,都是在自我監督的模式下進行的,而不是強化學習模式。這個模式本質上就是觀察這個世界,然后不斷與之互動,這種觀察是自發的,而不是在測試條件下完成的。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中,獲得了一種能通過感知、邏輯推理來與世界互動、認識世界的能力。當一個梨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能夠通過嗅覺、視覺等,判斷出它是梨而非蘋果。當在路上行駛時,即使行人被部分遮擋住,我們也能從露出的部分體貌特征判斷出這是一個人,從而進行避讓。在人工智...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