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gca8w"></track>
      1. 當前位置: 首頁  >> 環保  >> 查看詳情

        廣東汕頭:科技創新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來源: 經濟參考報   日期:2023-02-15 09:50:28  責編:娟子 劉玉輝 
        分享:

           2月8日,廣東汕頭南澳島迎來了包括10多位院士在內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在這個碧海環繞、風景宜人的海島上,院士專家們聚焦基礎科學研究,圍繞國際科學前沿和重大戰略需求開展研討交流。

          記者在當地調研發現,作為我國首批經濟特區之一,汕頭正以舉辦此次南澳科學會議為契機,加快集聚創新資源,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高端平臺助推“匯才集智”

          南澳科學會議啟動會結束后,與會院士專家在現場觀看多項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的展板介紹,圍繞各自科研領域和學科交叉問題自發交流起來。不少院士專家參會期間還調研了海上風電、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養殖等當地特色產業,幫助汕頭探尋地方發展需求和科研團隊成果相結合的實踐路徑。

          此次會議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廳、汕頭市人民政府主辦,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委員會、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承辦。據主辦方介紹,近年來廣東基礎研究整體水平穩步提升,南澳科學會議的設立旨在進一步完善廣東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總體環境,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基礎研究學術交流重要平臺。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龔新高說,將與各相關單位一道,持續擦亮南澳科學會議的“金字招牌”,打造一個匯才集智、功在社稷的“資源寶庫”。

          南澳科學會議計劃每年舉辦4至6次,每次會期不超過3天,參會專家25至50人。會議以主題報告、專題報告和自由討論為基本形式,自由討論時間不少于會議總時長的一半。

          部分參會專家學者認為,這樣一個國際化、專業化的高端交流平臺有助于當地提升集聚高端創新資源能力和學術影響力,長期堅持能有效帶動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教授、中科院院士陳仙輝說,通過建立一種有效的會議形式、聚集更多的科學家,可以提升潮汕地區、特別是提升汕頭的科研能力。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常凱也說,學者們來到汕頭后,能夠實地幫助汕頭把握發展方向、解決具體問題,同時也有利于在汕頭營造更好的創新環境。

          產線需求激發“科研火花”

          這場高水平學術交流會議的背后,是科技創新和產研互動帶來的勃勃生機。依托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化學與精細化工廣東省實驗室等高校、科研院所力量,汕頭創新發展的“硬支撐”正在不斷夯實。

          在陶瓷廠思考如何通過仿真軟件提高燒制效率、在新能源車企了解鋰電池生產中存在的工藝問題、和醫院醫生探討合作研發更精準的新血管檢測設備……談起科研生涯里的產學研項目,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系副教授孔博如數家珍。他將這種在科研間隙走訪企業的習慣稱為“在生產生活中找科研的靈感和用武之地”,“不少科研發現最初的想法都來自企業一線,再回到實驗室進行技術研發。”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2021年成立了廣以科創中心,通過新的機制體制推動產學研合作。該中心主任呂琦鵬告訴記者,學校一方面大力深入基礎科研、探究科學真理,另一方面積極推廣應用研究服務地方經濟,以中以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為結合點,重點推動高質量專利保護和高水平產學研合作。

          記者從汕頭大學了解到,該校2022年共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立項56項,獲資助經費2793萬元,加快推動P3實驗室建設,更加深度參與化學與精細化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等廣東省實驗室的建設,著力完善產學研合作與成果轉化體系,推動高質量專利產出,被廣東省知識產權局確定為廣東省專利導航服務基地。

          2022年11月2日,位于汕頭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化學與精細化工廣東省實驗室園區正式啟用。不到兩個月時間,實驗室孵化的第一家公司墨格微流科技(汕頭)有限公司就在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納米產業技術創新專業賽全國總決賽中獲初創組一等獎。該實驗室正圍繞“碳中和化學與化工、高端精細化學品、高端化工裝備”三大主攻方向,推動政產學研合作,積極促進地方產業轉型升級。

          創新驅動打開“黃金賽道”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為壯大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汕頭精準培育科技型企業,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近期預計增至697家,同比增長近10%。

          汕頭超聲顯示器技術有限公司展廳內,多種知名品牌車載觸摸屏琳瑯滿目,“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金色獎牌放置于多件榮譽證書中間。該公司總經理沈奕表示,近年來,公司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技術和產品創新引領企業發展,如單片式高性能車載電容觸摸屏關鍵技術大規模產業化后,產品已應用于50多個國內外汽車品牌的500多個車型上。

          2022年前11月,汕頭新能源、新一代電子信息和大健康產業逆勢上揚,利潤總額分別增長57.2%、24.7%和40.6%。

          積極投入到新能源這個“黃金賽道”的廣東光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能源正極材料、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和綜合利用等領域提前布局。光華科技汕頭公司總經理陳雄說,通過自主研發和外部學研合作,光華科技已掌握了鋰電池正極材料準備、失效鋰電池回收利用等關鍵技術,正聚焦新能源材料、數字化產業電子化學品和循環經濟三大賽道,構建企業新的競爭力。

          在玩具等傳統產業,創新要素也在不斷集聚。月球車、智能量子計算機(MOSS)、行星發動機……走進廣東森寶文化實業有限公司展廳,電影《流浪地球2》的多款積木衍生品吸引了很多來訪客戶的眼球。在公司創始人張壯森眼里,企業產銷逐年提升、高速發展的核心要素是依托自主創新、優化設計、建設高效供應鏈,“只要堅持創新引領,我們未來一定可以和洋品牌‘掰掰手腕’。”

          汕頭市委書記溫湛濱表示,將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制造業當家,錨定“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不放松,高標準謀劃建設“汕頭科學城”,努力把汕頭打造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成果轉化地、人才集聚地。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生活消費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生活消費網。如轉載,須注明“來源:中國生活消費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生活消費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中國生活消費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中國生活消費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措施。

        4. 中國生活消費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 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5. 基于技術和不可預見的原因而導致的服務中斷,或者因用戶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損失,中國生活消費網不負責任。

        6.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zgshxfw@126.com 手機:13910910492(含微信)QQ:1176602562

        相關新聞

        • 我國濕地面積達5635萬公頃 初步建立濕地保護體系

             水清岸綠的河流,煙波浩瀚的湖泊,生機盎然的稻田……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類生產生活同濕地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不移把保護擺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保持濕地生態和水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加強濕地保護修復,推動濕... [閱讀]

        • 落地量顯著上升 碳減排支持工具助推北京綠色低碳轉型

             在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日前舉行的2023年第一季度新聞發布會上,記者了解到,2022年,北京地區發放符合碳減排支持工具要求的貸款200億元,為經濟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貨幣信貸管理處處長余劍介紹,截至2022年末,實施中和擬實施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已達15種。就北京地區而言,2022年,常態化的再貸款、再貼現額度等長效工具引導金融機構重點支持科創、綠色、文化、鄉村振興等領域的民營小微企業,累計投放資金超1500億元,是疫情前的3.1倍,支持市... [閱讀]

        • 突出“降碳”要求 山西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近日召開的2023年山西省能源工作會議提出,山西將按照“穩煤優電、增氣上新、降碳提效”要求,著力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著力增強能源供應鏈安全性和穩定性,著力打造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先行區。從2021年“穩煤、優電、增氣、上新”八字方針,到2022年增加為“穩煤、優電、增氣、上新、提效”,再到今年新增“降碳”要求,山西探路能源革命,加快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更加清晰。 ... [閱讀]

        • 多地發布關于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

             近日,天津市科學技術局等6部門發布《天津市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加強綠色低碳領域人才選拔培養,加大對綠色低碳領域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積極引進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發展急需的各類人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不只是天津,放眼全國,上海、吉林、貴州、內蒙古等地相關政府部門也已經陸續發布了關于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以下簡稱“雙碳”)的實施方案,其中“提升綠色低碳人才培養能力”成為各地方案...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