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gca8w"></track>
      1.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工美藝品  >> 查看詳情

        走進盧浮宮: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個故事 反映一個時代

        來源: 人民日報   日期:2020-08-24 17:23:08  責編:娟子 劉玉輝 
        分享:
            盛夏,巴黎,塞納河右岸,陽光下的玻璃金字塔閃閃發光。這個由近800塊玻璃組成的金字塔是盧浮宮的入口,排著長長隊伍的人們從這里進入明亮寬闊的接待大廳,去往德農館、黎塞留館或敘利館,徜徉在世界藝術文化中,與過往文明對話,感受愉悅充盈的審美體驗。在這里,人類的文明被高度濃縮,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個故事,都反映一個時代。

          發展變遷

          盧浮宮最初是因保衛城市所建的一座城堡,后來法國王室將其作為皇宮。1204年,為了守衛巴黎,當時的法國國王腓力二世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納河的城堡,取名盧浮宮。從為戰爭建立起的城堡,到后世被作為皇宮,幾乎每一位盧浮宮的“主人”都在這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例如,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于16世紀中葉重修了宮殿,并收藏了包括《蒙娜麗莎》在內的當時意大利著名藝術家的作品,為盧浮宮增添了濃厚的藝術氣息。亨利四世用13年時間建造了盧浮宮大畫廊。藝術狂熱愛好者路易十四不僅買下了當時法國最好的藝術品,將收藏數量從150件擴充到2000多件,還在建筑師勒沃和畫家勒布朗的幫助下,重新裝飾了金碧輝煌的阿波羅畫廊,使盧浮宮更加富麗堂皇。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后,這座皇宮慢慢轉化為一個博物館。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變身為中央藝術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連接盧浮宮和杜伊勒里宮的大畫廊也第一次迎來了法國普通民眾。曾經只有國王和貴族才能欣賞的藝術作品,變成了大眾也能欣賞到的藝術文化財產。盧浮宮從一座帝王的皇宮,變成了人民的博物院,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現代博物館之一,為后世許多國家博物館的建立和管理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1799年,拿破侖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4年后他將盧浮宮中央藝術博物館的招牌換成了拿破侖博物館,并把當時歐洲其他國家一些最好的藝術品“搬”了進去,盧浮宮因此成為19世紀初歐洲輝煌的藝術中心?;F盧戰敗后,5000多件靠征服掠奪的藝術品陸續歸還歐洲各國。

          隨后的200年間,盧浮宮歷經變遷。1981年,法國政府開始實施“大盧浮宮計劃”,改建這座古老的建筑,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的金字塔方案中標。長達8年的施工不僅解決了盧浮宮入口狹窄,讓人容易暈頭轉向的難題,同時增加了一倍的展覽空間,令其真正成為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藝術愛好者的殿堂。

          藝術課堂

          7月6日,因疫情防控閉門3個多月后,盧浮宮恢復開放。雖然并未開放所有展廳,但大批藝術愛好者仍歡欣雀躍,第一時間奔赴這場等待已久的“約會”。盡管與往年夏天每天4000至1萬人的客流量相比略顯冷清,但在盧浮宮“鎮館之寶”面前,游人依然如織。

          在德農館二樓中間的一個大廳中,《蒙娜麗莎》被玻璃罩保護著鑲在墻內,想要近距離一睹真容的人們仍然排著長隊?!睹赡塞惿肥潜R浮宮的“鎮館三寶”之一,也是參觀者必看的藝術品之一。蒙娜麗莎仿佛已經成了盧浮宮的形象代言人,似笑非笑,亦幻亦真,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過去似乎都在注視著你。

          在敘利館底層古希臘雕像廳,盧浮宮另一件“鎮館之寶”——《米洛的維納斯》(又稱《斷臂維納斯》)雕像高貴優雅、挺拔優美,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線美,再加上其謎團般的身世,使全世界為之著迷。而在德農館,盧浮宮第三件“鎮館之寶”——創作于公元前2世紀的《勝利女神》展翅欲飛,衣裙迎風飄揚,看著她仿佛能感受到2000多年前愛琴海強勁的海風,充滿著一往無前的勇氣和魄力。

          盧浮宮是一個藏品的海洋,上萬件藝術藏品分別在不同的展館中展出。盧浮宮有198個展覽大廳,僅繪畫館便有35個展廳,在一天時間內欣賞全部的展品幾無可能。因此,盧浮宮專門根據歷史時期、藝術類型或特定藝術主題為參觀者貼心規劃了不同專題參觀路線,使其可以直奔主題,節省時間。

          這里是跨越時空界限的歷史課堂。在《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這幅作品前,經常會見到一群學生席地而坐,聽老師講述1804年拿破侖在巴黎圣母院舉行國王加冕儀式的歷史。這樣的作品已經成為人們了解和學習歷史的生動素材。盧浮宮也是研習藝術史的大課堂。一代代藝術家與前人對話,摸索出自己的風格,馬奈、塞尚、羅丹、畢加索都是如此。徐悲鴻、林風眠、傅雷等一批中國優秀藝術家們也曾花大量時間在盧浮宮觀摩作品。

          這里讓人接受美的洗禮,尋得精神共振。人們在琳瑯滿目的典藏中窺得創造的意義,體會藝術作品呈現出的美。

          ??闯P?/strong>

          2019年10月24日,為紀念達·芬奇逝世500周年,達·芬奇繪畫生涯大型回顧展在盧浮宮拉開帷幕,再次聚焦全球目光。該特展為期4個月,共吸引110萬參觀者,打破了盧浮宮主題展覽參觀人數的歷史紀錄。數字的背后,是盧浮宮不斷推陳出新的開拓創新能力。

          為準備此次展覽,盧浮宮耗時10年,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同達·芬奇有關的162件作品匯集起來,其中包括大英博物館、烏菲茲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出借的達·芬奇作品,傾盡全力重新建構達·芬奇的藝術世界。從手稿到雕塑,從素描到油畫,人們透過《巖間圣母》《美麗的費隆妮葉夫人》《圣母子與圣安妮》等作品感受藝術家的藝術實踐與創新,也在他的研究手稿中感佩其在數學、建筑、天文、生物等領域的探索和貢獻。

          達·芬奇特展一度成為法國文化熱點,并出現了一票難求的場面。人們在感嘆盧浮宮強大的資源調度能力的同時也稱贊其別出心裁的策展水平。事實上,盧浮宮每次舉行大型特展,都是廣大藝術愛好者的一大盛事。2018年由盧浮宮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德拉克羅瓦作品展持續4個月,吸引了54萬人前來參觀,創下當時參觀人數紀錄。今年秋天,因疫情推遲的兩場展覽將在盧浮宮舉行。屆時,意大利著名雕塑家多納泰羅、米開朗基羅和德國畫家阿爾特多費爾的作品都將展出。

          堅持“內容為王”讓盧浮宮策展水平技高一籌,而“與時俱進”則讓展品更加生動鮮活。在達·芬奇特展上,VR技術的引入,使得參觀者以沉浸式的體驗方式在虛擬空間中與畫作進行互動,從而得以近距離仔細觀察《蒙娜麗莎》的生動細節,透過油彩層次看到木制畫板的紋理、裂痕,以及被修復的痕跡。

          在網上逛盧浮宮,鼠標輕輕一點便可近距離欣賞不同展廳的經典藏品。與此同時,配備的可視化導航系統游覽,令參觀者不僅可以聽到不同語言的講解,還可以放大圖片領略細節之美。此外,盧浮宮還推出一款手機應用程序,借助VR技術使蒙娜麗莎“躍出畫面”,仿佛就在面前,讓人可以切身感受達·芬奇的藝術創新和繪畫技巧……

          這一系列創新技術為參觀者提供了更加生動豐富的觀展方式,也讓這座已有800多年歷史的大型博物館煥發出青春風采。

          “只有藝術品才能證實,在時間的洪流里,人類確實發生過一些事。”法國人類學家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用這樣一句話,道出了博物館的當代意義。這也是我在盧浮宮觀展時不斷感受到的文化內涵。(劉玲玲)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生活消費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生活消費網。如轉載,須注明“來源:中國生活消費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生活消費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中國生活消費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中國生活消費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措施。

        4. 中國生活消費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 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5. 基于技術和不可預見的原因而導致的服務中斷,或者因用戶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損失,中國生活消費網不負責任。

        6.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zgshxfw@126.com 手機:13910910492(含微信)QQ:1176602562

        相關文章

        • “青花瓷”與“剪紙”首次邂逅 沈陽故宮展中國傳統工藝之美

              由沈陽故宮博物館與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主辦的“宮中邂逅——當青花瓷遇見剪紙”展,18日在沈陽故宮飛龍閣啟幕。     該次展覽中,一邊是沈陽故宮館藏青花瓷實物,一邊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依照該青花瓷創作出的剪紙作品,二者聯袂展出。為民眾展示了中國傳統工藝之美、燦爛文化之美。沈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說,這種獨特新穎的展覽形式在沈陽故宮歷史上尚屬首次。     沈陽故宮... [閱讀]

        • 江西吉州窯傳統制瓷技藝:“無雙”木葉盞

                  伍映山給訪客介紹一件木葉盞作品(6月10日攝)。“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所以也不會有兩只相同的木葉盞。”今年50歲的伍映山如是介紹道。 伍映山是江西吉州窯傳統制瓷技藝傳承人,而木葉盞正是吉州窯傳統制瓷技藝的代表性作品。作為古代吉州窯獨有的一項陶瓷燒造工藝,木葉盞獨特而神秘。在燒制前,需要先在胎上施一層黑釉,然后在經過處理的樹葉上施一層淡釉,再把樹葉貼在瓷坯體上開窯燒制。在高溫作用下,葉身收縮、消失,最... [閱讀]

        • 千年古瓷守藝人 游光明運用點彩手法施釉

              在河南省鞏義市站街鎮小黃冶村,與唐三彩古窯址相鄰處的一個工作室里,63歲的游光明擦拭著自己燒制的“三彩雕花杯”,并不時向記者介紹著它的制作工藝和獨特之處。    游光明的家鄉鞏義市就是著名瓷窯鞏縣窯的所在地,這里也是已發現的燒造唐三彩的最主要窯址。“鞏縣窯始燒于隋,盛于唐,是我國北方最早燒造白瓷的主要窯口,隋代燒制青瓷,唐代以三彩為主,并孕育了唐青花,創燒了絞胎瓷等等。”自小就對瓷器燒制有著濃厚興趣的游光明講起鞏縣... [閱讀]

        • 國家級非遺劍川木雕在京展出 用“指尖經濟”守護脫貧成果

              “千年技藝手工木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劍川木雕展”30日在京開幕。展覽以劍川木雕為主,包含布扎、土陶、石雕等劍川特色非遺項目。明清木雕、建筑木雕、陳設性木雕、實用性木雕和旅游小件等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藝術展品在歐式城堡的映襯下,凸顯其濃郁的劍川民族特色,非遺傳承手工匠人現場雕刻制作,讓觀眾零距離感受精湛技藝。    劍川木雕手工藝人現場讓孩子們感受雕刻藝術 主辦方供圖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長李平介紹,此... [閱讀]